教育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总结

发布时间:2015-10-12 00:00:00 浏览: 来源:

根据宁师院教(2013)35号宁德师范学院关于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题研讨活动的通知,我系教师们在9月16日至9月30日期间,根据教研室分成各小组进行热烈讨论。因各教研室专业差异较大,故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题所进行的相关问题的讨论及提出的建议有些许不同,以下为详细:

音乐教研室

该教研室的老师们在认真学习文件的基础上,就“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主题并结合本教研室专业特点进行讨论。总结如下:

一、什么是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就是善于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和工作实践中的人才。他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发现规律和创造知识。我教研室主要教授的是学前专业的学生,针对学前专业学生来说,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能很好的把在学校所学的琴法、舞蹈基础等在工作中很好的应用,这就是应用型人才。

二、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

幼儿教师的五项基本技能“说、唱、弹、跳、画”,我教研室就承担了其中三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显得尤为主要。现按不同学科进行阐述:

1、音乐基础:主要培养学生基本音乐素养,如乐理、视唱、练耳等。幼儿园教材歌曲部分多为简谱,应该培养学生认识简谱的能力以及音准节奏。在教学中,应多选用幼儿歌曲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准确的把握歌曲。

2、琴法:主要讲授钢琴的基础演奏技巧,培养学生视奏及伴奏编配的能力。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在教学中,第一学年一定要让学生扎实的掌握的基本的演奏技巧,培养学生的乐感和对和声概念的认知,只有掌握好了基础的技巧,才能学好的第二年的即兴伴奏。即兴伴奏是琴法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最常用到一项技能,所以在教学上应该结合学前专业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注意讲授和声时应该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很好的编配伴奏,选择曲目时也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幼儿歌曲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多听多想多练习。

3、舞蹈:不仅是学前教育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必修内容,也是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在教学工作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舞蹈基本训练和几大民间舞蹈,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幼儿舞蹈的表演、创作、编导、教学的综合能力。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多选择一些优秀的幼儿舞蹈为范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学前舞蹈的实践水平。

此外,应多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了解音乐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前教研室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进行讨论,总结得出学前专业目前存在的不足,并对此提出对应的建议。

一、我系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安排的顺序缺乏合理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方面:在一年级的课程中,主要集中安排《大学英语》、《体育》《思品与法基》、《“毛”“中”“特”》等公共必修课,公共课程与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几乎没有交集,学生在这一年当中很少接触到专业方面的知识,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失去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契机;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安排在二年级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所学的理论方面知识;三年级的第二学期主要安排论文写作和实习,由于论文的合格与否关系到学生的毕业,所以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到论文写作上面,很多学生没有专心实习,或者没有实习,实习效果非常不好。

2、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不足

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安排方面,脱离幼儿园的课程改革的实际。新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强调广大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扎实的技能基础,掌握教授综合课程的能力。我系一线教师缺乏幼儿园教学的实践经验,课堂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尤其是五大领域教学法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实践教学这一块有所欠缺。

3、考核方式单一,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考试中没有突出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考试以笔试为主,尤其是五大领域教学法的考试,以笔试为基本的考核方法,学生教案设计、说课、模拟课堂等技能的考核没办法进行,因此造成了学生对实践技能不重视。

4、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待提高

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力度、比重和实效性有待提高。由于教学设施、场地等的不足,学生钢琴、舞蹈、绘画等技能的教学和学生的练习力度不够,教师以集体教学为主,单独辅导和对学生课后练习的督促不够,导致学生专业技能薄弱,

5、学生见习和实习实效性比较低

我系学生由于学生数量比较多,实习基地有限,学生的见习时间、次数、教师的指导等存在问题,导致学生的见习实效性较低。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由于采取的是分散实习,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对学生实习的指导比较有限。还有,毕业实习和学生的教师招考是在同一时间,因此很多学生为了应付招考,实习就成了形式。

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实行实践-理论-实践的课程安排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必须合理,公共课和专业课适宜交叉安排,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接触专业课程,了解专业知识。学生在接受课程教育前,先进入幼儿园观摩,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从一年级开始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并一直贯穿大学的三年学习过程,让学生了解到幼儿教育的最新需求,了解自己在理论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2、改革课程体系,理论、能力、素质一体化,突出实践教学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整体研究,为保证专业的主体规格,要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计课程的旧框架,有目标地增强主干理论课程的整合。要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核心,将课程组合成若干个课程群,明确课程群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群的关系,通过对群内课程内容的精选 、重组和充实,使整个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整体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业特色的形成。

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对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行综合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衔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水平,建设理论、实践、素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学前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

3、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上,除了在课堂上按照教学计划有序进行以外,还实行实践教学弹性学时制。摒弃单一的纸质闭卷理论考核的方式,提倡多样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知识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并把平时的专业竞赛成绩、幼儿园实习、见习的成绩等按百分比折合在内。

4、聘用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我系教师深入幼儿园一线教学中

在涉及教学法等和幼儿园联系密切的课程,要大胆的聘用广大优秀的一线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进而弥补学生在时间学习方面的不足。邀请各类幼儿园中的优秀教师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讲座,积极把各种教育资源引进高职学前教育。同时要采取走出去战略,我系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园一线教学中,习得一线教学经验,充实大学的课堂教学。

5、学校密切与幼儿园的合作,建立一体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成长提供了直接、优良的锤炼环境。通过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实习形式,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用到实践中去,并能够根据实践及时调整自己的理论学习,取长补短。学前教育专业要建立大量的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真正有机会给幼儿授课,在实践中检查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个人的实践教学能力。

语言教研室

语言组组织教师学习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专题研讨”后,重点讨论了一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如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

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就是善于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和工作实践中的人才。他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发现规律和创造知识。

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或理念,而要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至少要贯穿和融化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一以贯之的培养体系。

1、结合本系开设的专业牢固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相关的办学理念,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实行高等学校与初等学校合作培养的理念。

2、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实践教学等。

3、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4、建设校校合作的实验实训基地和配备先进适用技术装备;

5、建立应用型人才的评价体系。

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计的课程或教学环节,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是如何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计的课程或教学环节以自己的特色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1、课程价值取向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课程目标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关注和谐发展并指向终身学习。

2、课程内容注重理论化、综合化、现代化、生活化和基础性、科学性、前沿性、应用性。

3、课程类型注重多样化和个性化。

4、重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5、强调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教师、学生在课程改革与研究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6、重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教心教研室

教研室全体教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题在学习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和相关系部情况从培养方案、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师资培养及全校师范类教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研讨,总结如下: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打破学科堡垒,提高综合素质

1、综述

目前为止,设立小学本科教育专业的百多所院校均在积极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基本上是在教育学院或教育系下设置,没有专业学院的学科背景,以小学教师的专业特质“综合性”为依据,可以分为综合型模式、分科型模式和中间型模式。

综合型模式不分学科,强调小学教师素质的综合性,旨在培养适应面广的复合型小学教师,以东北师范大学等为代表。

分科型模式是针对小学开设的学科来培养小学教师的模式,强调小学分科教学的既存事实,认为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具有专门的知识与技能。首都师范大学提出了“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模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提出了“综合培养,分向发展”模式。

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的是中间型模式,既承认小学教师素质的综合性,也考虑到了小学分科教学的现状。采取“文理分科,综合培养”的培养方案。

三种模式不能以优劣来评论。无论哪种模式都强调教育的“宽口径、厚基础”,对专业知识与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以我省为例,泉州师院分小教文和小教理,漳州师院则培养综合型小学师资。由于小学的特殊性,小学教师往往需要一专多能,泉州师院虽然分为文科理科两个方向,但仍要求学生能够应对该方向的几门学科的教学。

2、我系现状

我系小学教育的招生是文理兼招,混合编班。因此一方面要考虑小学教师宽口径的职业特点,一方面也要顾全学生原有的学科背景和能力倾向。目前我系小学教育的培养方案设置中,因为师资局限带来的困难,学科专业方向有明显的语文学科倾向。

3、建议

基于学生学科背景和小学教育的职业特点,我系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要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建议考虑综合型或者中间型的培养模式。基于以上培养方向,汲取综合型小学教师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相关高校的经验。考虑基础课和提升课程的设置。一二年级作为基础年级,以基础课程为主,三四年级可能更多考虑提升,虽然培养方向定位为综合型教师,但是考虑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情况在三四年级分学科进行选修课程的设置,以利于学生有针对的提升学科素养。从漳州师院的课程设置来看,学科的相应课程大部分以选修课的模式在三、四年级开设,开设原则为少而精。例如语文学科方向的儿童文学、写作、汉语基础,数学方向的小学数学基础、数学思想方法,英语方向的语音、专业英语等。

这样的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中,我系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学科师资的匮乏。我系师资配备中,学科方向教师以中文为主,理科方向教师缺失。导致相关课程的开设无法落实。从而出现学科方向的课程设置以中文为主的状况。基于无奈,但不利于小学教师的职业要求。如果不能解决师资问题,则建议招生不要文理兼招。

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营造训练氛围,形成长效机制

小学教师的职业性高于专业性,因此对教师基本职业技能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都很重视,泉州师院和福州幼儿高等专科学校秉承了原有三级师范学校在职业技能训练上形成的良好模式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并形成长效机制。

1、营造浓厚的职业技能训练氛围

福州幼儿高等专科学校的“书画长廊”、“晨读晚练”让学生在三笔字、板书板画、教师口语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常态练习机制。校园、教室陈列的学生作品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鲜活元素。

2、以赛促练,考核方式灵活多元

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价和考核,各高校不拘泥于传统的课程笔试。更多的采用系列专项技能考核与竞赛的方式来进行。为了激发学生的技能训练的热情,泉州师院在每个学期固定设置几项技能大赛,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参赛的项目数量,以竞赛督促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泉州师院设置了系列公共及专项技能的考核,包括口语、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技能、朗读、写字、板画、学科教学技能等,对学生逐项进行现场考核。

3、学科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实训

学科教学法课程作为教师学科教学理论基础和技能训练的载体,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泉州师院在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

(1)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并重,各学科教学法拆分为两门课程:学科教学论和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程内部,整合系内教学法教师的资源优势,采取模块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和训练。

(2)利用实训基地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法课程不局限于校内课堂,深入小学教学一线,一线教师和学科教学法教师的示范课、师生、师师间的同课异构等研讨模式都值得借鉴与学习。

三、师资培养问题——构建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目前我系教师教育课程及学科教学法课程教师存在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缺失的状况,从高校进入高校,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教师教学中存在偏重理论讲授,实践指导力不从心的问题。专业标准和课程设置是确保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而教师队伍建设,师资力量的提升则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提升现有师资的基础教育实践经验,外聘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1、教师教育教师深入小学教育教学实践

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强调提升科研能力和理论修为的同时,立足基础教育一线才是根本。据此,建议除了安排相关教师带队见习之外,也可根据见习学校需求,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顶岗上课或参与见习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在基础一线教育中积累素材和经验,提升教学水平。

2、外聘小学教师参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指导

基础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一方面他们可以承担我系学生见习实习的指导工作,同时,也可以通过系列讲座以及课程教学的方式,弥补系内现有的师资缺陷。对于教学法课程,可以考虑把教学实践指导的部分交给一线教师来进行。

如果能够做到高校教师下小学,小学教师进入高校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期待双方的合作共赢,构建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四、全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存在问题

2011年10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新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有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最低总学分数14学分+18周的教育时间。对照新标准,当前,我校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类课程课时太少,安排太迟。目前,我校师范类《教育学》《心理学》安排在三年级上下学期,各36学时,周学时2,各2学分。远远低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最低学分要求。此外,教师教育的两门基础课程是后继教学法和其他相关教师教育课程的基础。开设过晚,直接影响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效果。

2、课程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老三门”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出台的对教师职业培养的新标准。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在《心理学》一门课程中。教育原理、教育改革、课程教学、班主任管理、教育研究整合为《教育学》。基本上,没有办法把内容讲透,加之课时少,基本只能蜻蜓点水。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直接影响学生教师招聘考试的通过率。

3、师资不足导致大班教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大班多则容纳3个班级,少则2个。使得教学方式因为人数受到局限,课前讲练、小组合作学习、专题讨论等几乎不能实现。

(二)建议

1、课程开设建议提前至二年级,同时增加课时量,或者增加课程门类。

2、小班教学以保证教学效果。

3、以上建议要得以实现,需要相应师资配备的增加。

总结

综合以上各教研室,提出当前我系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匮乏,这主要包括物质匮乏以及师资匮乏。

2、课程安排不合理,这主要由于资源匮乏所引起。

3、缺乏实践操作,因为教育系的各专业的特点,所以应该注重实质操作。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

1、学校扩充资源,强大师资力量。

2、寻找合作的小学、幼儿园,建立长期的实践基地。

3、针对本校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提高整体教师水平

上一篇: 凝心聚力 科学发展 ----在教育系第一届教代会暨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下一篇: 凝心聚力 科学发展 ----在教育系第一届教代会暨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