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教育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

发布时间:2025-04-07 10:54:21 浏览: 来源:

教育学院前身为教育与艺术学院,现有学生952人,教职工68人,专任教师5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高级职称占比36.84%。博士11人,占比19.30%,在读博士4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骨干4人,教学新秀4人。1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国培专家资源库。

学院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音乐学和艺术教育4个本科师范类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从2021年开始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24年获批硕士学位点建设专业,建有校级微专业《幼儿游戏材料设计与制作》。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均通过二级师范认证,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校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艺术教育和音乐学两个专业均为校级产教融合试点专业,于2024年6月接受了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专家组现场考查。学院设有师范类公共课教研室,负责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设有宁德师院教育研究所,与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开展教研,是福建省教学督导智库建设单位。

学院多次被评为“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科研先进单位”和“学生工作先进单位”。

一、党建引领潜心育人

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和“振兴闽东的希望在教育”的嘱托,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组织引领基层党支部在持续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上下功夫,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情怀培养,持续推进学院师范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深化“党建+X”特色模式,自2014年起,学院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通过创新“党建+支教”模式,推动文峰小学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激活教育新引擎。搭建“党建+美育”品牌,深入实施“党建+美育燎原”和“党建+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党建育人荣誉称号。

学院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二、教学为本科研赋能

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立足地方、服务基础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不断取得突破。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一流课程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本科优秀特色教材1部、“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建设项目2项,教师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学院教师主持各类科研立项33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47项,市厅级课题90项。在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28篇,出版著作及教材27部,授权专利38项。

(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明确

学院的四个专业均为师范类专业,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立足闽东,面向福建,动态响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最新需求,聚焦“四有好老师”培养目标,强化“浸入式见习”模式,依托优质教学平台与实践基地,持续夯实师范底色,赋能闽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持续深入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产出导向”原则,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音乐学专业开展的“分层分类教学”改革获得同行的广泛赞誉(音乐学专业于2023年9月以钢琴技能课为试点正式开展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分层分类教学改革更加合理地整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对标师范专业认证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科专业办学水平及课程教学质量,并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音乐学专业分层分类教学

(三)多元实践卓有成效

一是教育实践。学院坚持开展“主题见习”“浸入式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将实践学习贯穿本科学习全过程。师范生一、二年级结合课程开展主题见习,三年级开展“浸入式”见习,四年级实行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

二是基本功训练。学院加强师范生基本功训练,坚持“以赛促练、以评促学”,持续开展基本功训练和学习。主要项目包括师范生基本功进阶训练、师范生技能全能赛、片段教学大赛、“歌舞音诗画”汇报演出等。

“歌舞音诗画”汇报演出

三是第二课堂。组建艺术表演类、传统文化传承类等多个特色美育实践团队,如童心剧社、云帆合唱团、三声乐社、晓悦读书社以及天工作坊、红剪子、心安艺术坊、纤纤细手等手工工作坊,通过开展“美育燎原计划”“美育浸润计划”等第二课堂活动,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拓展学生素质。

晓悦读书社开展活动

(四)教学资源丰富实用

学院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主研发的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幼儿园一日常规实战演练VR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拥有与教学实训基地充分互动的远程互动实训室、数字书法实训室、微课制作室、感统实训室、天工作坊、陶艺实训室、环湖写生基地、青春剧场等各个专业所需的校内实训平台;拥有各具特色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0多个。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为深化教学、科研改革,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助力师范生专业能力稳步提升提供了保证。

学生在写生基地写生

三、学生中心立德树人

学院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依托优质的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推行“2+1”课后服务课堂、“周末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的“三堂联动”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淬炼品格、磨练意志。近年来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福建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学生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11项;在“华文杯”教学设计和能力竞赛中,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16项;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音乐学和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多次在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展示中获得三等奖。

此外,组织学生参与世界储能大会、全国青运会、福建省运会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国百强社团“后山夜校”、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项目、全国学雷锋“四个一百”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中都活跃着我院青年学子的身影。学院团委获得“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获得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年来立项国家级27项,省级59项。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得校级金奖1项,铜奖9项。


在升学就业方面,每年都有十几位同学考入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学校继续深造。2024年就业率95.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学生参加福建省师范生技能比赛获奖

四、以美育人厚植情怀

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殷切期望,用好地方特色资源,推动美育实践创新,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获得1项全国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三等奖,2项福建省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3项三等奖。组织教师参与闽东地方文化研究、闽东红色文化研究、畲族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等具有闽东特色的研究创新团队,成立全省首个畲族舞蹈班,“畲族歌舞”入选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自主创作的《百丈英风》组歌入选省教育厅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项目。自编畲族舞集《凤鸣畲山》入选省教育厅高校优秀原创文艺节目扶持项目,原创畲族舞蹈《畲带情》等作品多次在专业大赛中获奖。畲族双音歌曲《山哈歌言唱万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闽东之光”原创作品作为福建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项目走进福建多所高校巡演,让美育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学院在赤溪村开展美育浸润活动

学生参加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荣获二等奖

原创声乐套曲《百丈英风》组歌汇报演出

闽东之光”原创音乐作品走进闽江师专

五、服务社会践行使命

学院积极践行“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办学理念,扎根闽东大地办教育,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师生深入乡村学校,开展送教、支教、文艺演出等活动。文峰小学顶岗实习学生党支部服务基层、服务乡村、服务学生、潜心教书育人,受到学生和村民们的广泛认可,开展“薪火相传,爱心支教坚守十年”系列活动,受到福建日报、福建青年志愿者、东南网等媒体报道,展现学院师生的责任与担当。

文峰小学顶岗实习学生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样板支部

薪火相传,山海为证。宁德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之光映照闽东大地,以更加扎实的步伐,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 小学教育系开展“写经典诗词,展师者风采”粉笔字比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