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应知应会(二)学校概况
发布时间:2025-03-18 10:23:29 浏览:5 来源:
学校概况
1学校选择的评估套餐是什么?
我校新一轮审核评估选择第二类第三种评估套餐,由发展规划处(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牵头负责。拟在2025年4月底启动专家组线上评估工作,为期4周。专家组线上评估工作涉及听课看课、深度访谈、调阅材料、考察走访等环节。我校选择的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79个审核重点(其中必选定量指标34个,可选定量指标11个)。
2学校的隶属关系及历史沿革?
宁德师范学院是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管理体制。其前身是建于1958年的福安师范专科学校。2014年学校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设立二级医学院,2018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20年7月宁德市医院正式划转为宁德师范学院附属直属医院。
3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什么?
学校定位:学扎根闽东大地办教育,立足宁德,面向福建,辐射全国,服务和引领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福建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需要。突出地方性、师范性和应用性,以需求为导向,以“四新”建设为引领,擦亮师范底色,不断完善与地方基础教育、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把学校建成多科性、特色明显、具有较高水平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朝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奋进。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兼顾发展地方急需的继续教育;全力争取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发展定位:以需求为导向,擦亮师范底色,夯实基础学科,深化新工科、突破新医科、推动新农科、拓展新文科,形成与地方基础教育、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4如何理解学校“地方性、师范性和应用性”的定位?
地方性:学校立足地方,根植地方,服务地方,加强校地合作,打造校地共同体;师范性:擦亮师范底色,不断完善与地方基础教育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应用性: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5学校的校训是什么?
“崇德 弘毅 厚学 笃行”崇德:意为以德立身,明德至善。崇德是为学之首、为人之本。倡导师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做到以德立身、育己育人。引证:《书经·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弘毅:意为抱负远大,刚强勇毅。倡导师生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勇往直前、敢于斗争、坚韧不拔。引证:《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厚学:意为深入致学,学识深厚。厚学是学生的天职,也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倡导师生努力探索未知领域,下苦功夫求真学问,厚积而薄发,实现成长成才质的飞跃。引证:《庄子·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和《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行:意为践履所学、实学实干。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倡导师生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学以致用。引证:《礼记·儒行》“儒有博学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6学校的“十四五”发展目标是什么?
“十四五”期间发展的主要目标。锚定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地方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突出地方性、师范性、应用性,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超越;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开放办学步伐,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顺利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工作,力争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争创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省级及以上人才、项目、平台、奖项等重要办学指标建设上取得突破。到2025年,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学科专业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应用型办学特色更加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多科性、特色明显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具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实力,为建设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7学校办学的特色优势是什么?
持续擦亮师范教育底色。实施“师范教育亮色工程”,构建政府、高校、中小幼学校三位一体的“GUS”基础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教育学科入选省一流应用型主干学科,数学、生物入选省级重点学科。67年的师范教育办学历程,为闽东培养了约70%的基础教育师资和70%的中小学校长,对宁德及其周边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曾获国家教委授予“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的表彰。
深度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宁德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有省特色生物化工材料重点实验室、绿色能源与环境催化高校重点实验室,与宁德时代共建动力电池材料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与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共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与青拓集团共建省冶金新材料行业技术开发基地;与正大集团等合作建立产业学院;成立了“新能源产学班”“福耀产学班”。紧紧围绕宁德“茶乡、菌都、药城、水产大市”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建有省毒 物与药物毒理学重点实验室、省特色药用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闽东畲医畲药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太子参种质资源库。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入选省一流应用型主干学科,构建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
引领闽东文化传承创新。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优势,设立“闽东之光”研究院,着力开展“溯源新思想”、闽东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等研究,推出《习近平早期思想初探》《〈摆脱贫困〉导读》《习近平同志在宁德的故事》等著作和校本教材;编撰《四库全书闽东卷》《闽东畲族文化全书》 和原创“百丈英风”红色组歌、“畲带情”舞蹈等一批具有闽东特色文化的成果,促进闽东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8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何?
学校占地1047.59亩,校舍建筑面积35.0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5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5亿元。学校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123.94万册,建设数字化资源38个,电子图书178.6万余册、电子期刊5.2万种、学位论文1098.6万册。学校拥有直属附属医院1个。
9学校现有办学规模?
学校下设14个二级学院,40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11067人。
10学校现有师资队伍?
截止2024年12月,有专任教师714人,生师比14.71:1(折合学生数11579.1)。正高职称62人、副高职称19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4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602人,占比84.3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33人,占比32.63%。“双师型”教师244,占比34.17%,具有行业背景和工程背景199人次,占比27.87%,同时还从行企业聘请外聘教师146人,加强师资力量。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重大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5人,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ABC类)22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15人、宁德市“天湖人才”163人,采取“柔性引进”政策,聘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杰出企业家等作为学校兼职教授,融入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11学校现有科研工作?
学校现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级新型智库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23个,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2个。
学校概况
12学校与哪些国家或地区实现了合作办学?
学校与台湾义守大学、侨光科技大学、虎尾科技大学联合举办闽台高校联合培养项目,项目涉及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化学、生物技术、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国际商务等专业。
13学校有多少本科专业、辅修专业、微专业?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0个,其中应用型专业群3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服务地方产业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 2024年幼儿游戏材料设计与制作、畲药植物资源研发、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民宿管理与运营、体适能与休闲健身、法医学7个微专业入选为宁德师范学院首批微专业建设名单。财务会计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入选宁德师范学院辅修专业试点。
14学校建有哪些产业学院?
学校建有5个产业学院,分别是:青拓产业学院、正大产业学院、品品香茶产业学院、中科曙光产业学院、宁德海洋渔业振兴学院。
15学校建有哪些研究院?
学校建12个研究所(中心),分别是:数学研究所、教育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茶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精准扶贫与反返贫研究中心、福建省毒物与药物毒理学重点实验室、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研究中心、畲族文化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闽东旅游扶贫研究中心、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
16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什么?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是什么?
为主动适应国家和福建省重大战略需求及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校确立"为地方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办学宗旨,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定位和科学规划,秉持"崇德、弘毅、厚学、笃行"的校训,明确走"求精、求特、求优"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树立"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和"让学生接受适合自己成长的教育"的服务意识。学校发展目标是"十四五"期间,努力把学校建成多科性、特色明显、具有较高水平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朝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奋进。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构建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7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深入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构建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攻坚创优行动。全面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学生政工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思政工作专门力量建设。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开齐开足体育课,丰富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改进美育教学,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丰富劳动实践,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学科、课程、师资、评价、设施等支撑体系建设,将其纳入立德树人主渠道。
18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以人为本”,强化本科教育地位?
强化本科教育中心地位。学校坚持“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出台学校《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攻坚行动方案》《师范教育亮色工程攻坚行动方案》,不断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强化本科教育中心地位共识。始终把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校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第一责任人,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定期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校长亲自主抓本科教育工作,定期参加教学工作例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形成校长统筹资源、组织实施,二级学院院长落实部署、负责完成的工作格局。落实领导干部常态化听课、校院两级督导组督导、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等强化两级教学管理,保证落实“以本为本”。
19学校实践教学体系是什么?
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融通、专业融贯”四融机制,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将“实验、实习、技能训练、素质拓展”四个模块中的实践环节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三个层次,构建了“四融、三层次、四模块”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0学校实践教学基地与平台建设情况?
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72个,其中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8个。
21学校的教材建设情况如何?
近五年公开出版教材22部。近三学年资助立项出版教材19部。邓惠明教授的《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入选福建省本科优秀特色教材。王育红副教授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畲族歌舞创作实践》、周俪副教授的《营销策划》等我校7部教材获福建省“十四五”本科规划教材立项。
22什么是轻混合教学模式?
为聚焦四新建设,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以数字技术驱动课堂教学场景创新,发展基于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大规模探究式、个性化教学,基于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基于新一代通信技术的远端多点协作式教学新范式。促使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数字教育资源深入应用于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中,应用虚拟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形式,改变教育方法、课堂结构、师生关系,从内容、形式、结构等方面推动课堂教学创新,深化课堂改革转型的前沿科技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将传统课堂打造成链接物理空间和数字孪生空间的新型教学场所,着力消灭“水课”,打造“金课”。
23学校取得多少项教学成果奖?学生获得了多少学科竞赛奖项?
学校取得1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近三学年,学生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537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61项,省级奖项376项。
24学校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如何?
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教授总数100%。
25学校课程建设情况?
学校现有各类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41门,省级课程思政课程4门。现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
26学校目前哪些专业通过国家权威评估与认证?
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体育教育、化学、生物科学、英语、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学等10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27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设置情况?
学校2012年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由高级职称担任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00%,各专业均设有教学基层组织。
28学校的生源质量如何?
学校现有40个本科专业,面向15个省、市、自治区分别招收学生,近两年新增湖南、江苏2个招生省份;除普通高考、专升本外,我校2024年新增高职分类招考招生类型;所有招生专业的录取最低分均超过相对应的本科线,大部分省外招生专业录取最低分与省控线的分差保持稳定增长,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29学校双创教育的成效如何?
近三学年,学校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31项。
30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加强质量管理。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相关质量标准和有关行业标准,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修订和完善教学、考试、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明确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考核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和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等教学基本建设质量标准,全面实施质量管理。根据教育部、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逐步制定我校各类质量管理相关制度,形成学校、二级学院齐抓共管的质量保障机制,包括出台《宁德师范学院教学质量评估实施方案》《宁德师范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办法(试行)》《宁德师范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暂行)》《宁德师范学院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度(修订)》《宁德师范学院听课制度(试行)》《宁德师范学院学院本科教学持续改进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
明确机构职责。发展规划处(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是学校质量保障组织的主要管理机构,与各职能部门、教辅单位协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提升。各职能和教辅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组成质量保障的运行机构,并根据各自职责组织开展质量保障工作;各二级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是本单位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副院长负责具体管理与执行教学质量活动。
注重质量改进。强化日常质量监控,完善内部持续改进闭环机制;坚持自我监测诊断和评估,定期开展评教、评学以及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课程评估、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质量评估等工作;强化合格评估“回头看”并积极运用师范类专业认证等第三方评估认证结果,推挤持续改进工作。
31学校如何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构建保障与评估相结合、规范性与系统性并存的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牢固树立本科教育质量生命线理念,每年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或暑期工作研讨会,努力将质量意识、标准、制度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建设“目标导向、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32学校的校庆日是哪一天?
学校的校庆日为的12月28日。
33学校的校标?
学校校标是以“宁德师范学院”的英文缩写字母“NDNU”为主要设计元素组成的白鸽向上飞行的同心圆图案,象征着学院的腾飞,体现了学院全体师生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下方“1958”代表学校办学历史时间。外环上方是“宁德师范学院”校名,下方是“宁德师范学院”的英文。